發布日期:2023/05/10
【聚焦以色列】我們對以色列的虧欠--葉光明著
「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翰福音四章22節
上述經文是主耶穌在雅各井旁告訴撒瑪利亞婦人的話語。主耶穌這裡所說的「你們」,指的是撒瑪利亞人。而祂所說的「我們」,則指的是猶太人。由此可見,主耶穌將自己認同為猶太人;發言時把自己視為猶太人的一員。在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五章5節中,耶穌被稱為「猶大支派的獅子」。“猶太人”這個詞的來源,就是“猶大”二字。對我們所有人來說,認識到主耶穌在某種程度上特別認同猶太人,這一點非常重要。並且這種認同並沒有僅停留在主耶穌在世上的日子。根據聖經的記載,這個身份的認同,在祂受死、埋葬和復活後仍然延續,並且一直延續到永恆。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都必須承認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所說的真理:「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這是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如果沒有猶太人,我們就沒有族長、沒有先知、沒有使徒、聖經,甚至沒有救主!如果沒有上述這一切,還有多少救恩會留下給我們?答案是:什麼都不會留下!
全地所有其他國家的屬靈遺產中最寶貴的東西,都歸功於猶太人。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是如此—無論我們的種族是中東人、非洲人、亞洲人還是歐洲人,也無論我們的國籍是俄羅斯人、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我們都欠猶太人一筆無法數算的屬靈債務。
聖經清楚地表明,神要求所有其他國家的基督徒承認他們欠猶太人的債,並盡其所能地償還。在羅馬書第十一章中,保羅主要寫信給那裡的外邦基督徒,在第13節他說:“我對你們外邦人說這話...”他提醒外邦人對猶太人的虧欠,並警告他們不要對以色列採取傲慢或不感恩的態度。細查這一章,我們會發現保羅特意使用「以色列」這個名字來指那些血統為猶太人的人,並將他們與外邦人後裔的基督徒區分開來。換句話說,保羅沒有使用以色列作為教會的同義詞。
在羅馬書十一章30-31節中,保羅總結了他一直以來所說的,關於外邦基督徒對以色列的虧欠和責任(為了清楚起見,我插入了「以色列」或「外邦人」在代名詞後面):
你們(外邦人)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他們(以色列)的不順服,你們(外邦人)倒蒙了憐恤。這樣,他們(以色列)也是不順服,叫他們(以色列)因著施給你們(外邦人)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
換句話說,由於神的憐憫是藉由以色列臨到我們這些外邦基督徒,神要求我們現在該向以色列人施憐憫。我們該如何履行這一義務?以下是我們可以採取的四個實際方式:
首先,
我們可以培養和表達真誠地愛猶太人的態度。基督徒所做的多數教條化模式化的「見證」或「講道」根本無法打動猶太人的心,事實上,基督徒常激怒猶太人、疏遠他們。但令人驚奇的是,當遇到溫暖、真誠的愛時,外表看似堅強的猶太人也會被融化。在過往的十九個世紀中,分散在列國的猶太人很少遇到一樣東西—那就是愛!為了主的緣故,讓我們別再試圖讓猶太人「改教」,而是讓我們開始償還欠他們若干世紀的愛。
其次,
在羅馬書十一章11節,保羅說:「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以色列)發憤。」這是我們還猶太人債的另一種重要的方式,即享受並展現神在基督裡的豐盛賜福,使猶太人因看見而嫉妒,進而渴望得到我們所享受的這樣的豐盛。這些祝福應該體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屬靈層面、身體層面、財務層面和物質層面。但最重要的是,它們應該在我們信徒的集體生活中表達出來---那就是在聖靈裡公義、和平與喜樂的生活。
令人歎息的是,若干世紀以來,猶太人在基督徒中幾乎看不到什麼能激動他們發憤的東西。其原因主要是他們見過數不清自稱是基督徒,卻互相批評、甚至互相殘殺的宗派,都打著基督教的旗號。基督教的不團結在耶路撒冷這個被基督徒和猶太人視為聖地的城市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突出。在這個基督教世界所謂的「聖地」,不同教派的代表經常發生衝突,甚至予以血刃,以證明他們的正統,捍衛他們管轄的聖地範圍和享有的特權。自以色列建國以來,不止一次,某個基督教團體的宣教士向猶太裔的宗教部長投訴另一個基督教團體的代表,要求將他們驅逐出境。這一切有何可能讓猶太人驚呼:「看哪,這些基督徒多麼彼此相愛!」
第三,
聖經勸告我們通過禱告為以色列求福: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愛妳的人必然興旺」詩篇一百二十二篇6節
要有效地這樣禱告,我們需要從聖經中查明神對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旨意,然後讓自己有智慧且持續地為這些旨意的成就和完全而禱告。當我們研讀經文時將會發現,最終,公義與和平必然要從耶路撒冷流向全地的每個國家;因此所有國家的福祉都包含在為耶路撒冷的禱告中,並取決於它的實現。
【公義與和平必然要從耶路撒冷流向全地的每個國家;因此所有國家的福祉都包含在為耶路撒冷的禱告中,並取決於它的實現。】
但以理為這種禱告提供了一種具有挑戰性的、且符合聖經的模式。他讓自己的窗戶面向耶路撒冷敞開,每天禱告三次。但以理的禱告擾亂了撒旦並威脅到牠的王國,以至於牠利用惡人的嫉妒改變了整個波斯帝國的律法,使但以理的禱告成為非法。另一方面,為耶路撒冷禱告對但以理來說意義重大,以至於他寧願被扔進獅子坑,也不願放棄他的禱告。最終但以理的信心和勇氣勝過了邪惡的反對勢力,他在獅子坑中得勝,得以繼續為耶路撒冷禱告。(見但以理書第6章)
根據我自己多年的經驗,關於這點,我想加上個人的評論。我發現,任何人委身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禱告,一定會激起來自邪惡勢力的強烈反對。另一方面,我也發現神給如此禱告的人的應許是真的:「愛妳的人必然興旺。」這是聖經中通往昌盛的道路—不僅在財務或物質層面上得著祝福,還應許能持續獲得神的恩惠、供應和保護。
第四,
我們可以用實際的慈惠憐憫行動償還欠以色列的債。在羅馬書十二章6-8節,保羅列出七種基督徒應該培養和操練的恩賜。他提到的最後一項是「憐憫人的」。我相信基督徒要行使這項恩賜,不單對個別的猶太人,也要對以色列這個國家。歷代以來,無數加諸於猶太人的不公正、殘忍和野蠻的行為,通常是出於基督教的名義。
很少有外邦基督徒知道猶太人對他們根深蒂固但不常說出口的態度。猶太人遭受過許多不同形式的逼迫,來自各類人種的都有,但在他們的歷史觀中,最殘忍和最持續的迫害者,則是基督徒。在我們試圖斷言這樣的觀點不真實或不公平之前,讓我們先簡要的看看以下所列的這類觀點依據的歷史事實。
當中世紀的十字軍(the Crusaders)穿越歐洲,要「解放」聖地的時候,屠殺了許多個猶太社區,男女老幼,不計其數。後來,他們成功奪取耶路撒冷時,流了更多人的血,表現得比在他們之前征服耶路撒冷的所有人都殘忍。這樣的兇殘度,大概只有提多統治時期的羅馬人更勝一籌。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基督的名,以十字架作為他們神聖的標誌。(這就是我個人從不樂見用「佈道運動crusade」這個詞描述純正的福音行動的原因。)(編按:這個英文字與十字軍只有些微的差異)
再後來,在歐洲和俄羅斯的猶太聚居點(Getto),是基督教的牧師們拿著十字架、帶領暴徒反對猶太社區,掠奪且燒毀他們的家園和猶太會堂,強姦他們的女子,殺害那些企圖自我防衛的人。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猶太人謀殺了基督」。
後來,在人們鮮活的記憶中,納粹系統性地滅絕歐洲的六百萬猶太人時,把自稱為基督徒的人當作工具,主要是路德宗(信義會)或天主教徒。不僅如此,在當時的歐洲和其他地區,沒有主流的基督教團體對納粹逼迫猶太人的政策揚聲抗議或加以譴責。在猶太人的眼中,多數的基督徒都應受到譴責,只因為他們對當年的迫害沉默不語。
無論今天的猶太人是否親身經歷過這些,要消除它們對猶太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只靠宣傳摺頁冊或講道是不夠的。這需要行動,需要個人的行動,也同樣需要集體的行動。之前的行為有多麼不公義和殘忍,現在就要展現出同等程度的良善與恩慈。
最後,
我們需要記住的一個主要事實是,神將根據所有其他國家對待猶太人的態度來審判列國。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46節,我們見到一幅圖畫,到這世代的末了,基督會在祂榮耀的寶座上作王,列國聚集在祂的面前等候審判。它們會被分成兩類:「綿羊」被接受進入基督的國度,而「山羊」則被祂的國度拒絕。在每一種情況中,基督給出的理由是:「因為你們已經做(或沒有做)在我的這些小弟兄身上。」憐恤猶太人的國家必蒙神憐憫;而拒絕憐憫猶太人的國家將得不到神的憐憫。
某種程度上,其真實性在歷史上已經多次被證明。舉個例子,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是歐洲的強權國家,文化水準高,陸軍和海軍強大,擁有一個跨越南北半球的帝國。但當他們將所有猶太人驅逐出境後,不到一百年,西班牙就沒落了,成為了一個苦苦掙扎、二流的勢力。
在我個人的記憶和經歷中,我自己的祖國—英國也曾發生了同樣的事。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得勝,保存了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寬廣的帝國的完整性。但是在1947-1948之間,作為對巴勒斯坦的管轄者,英國反對並企圖阻撓以色列重生為一個有獨立政體的主權國家。(我這段期間住在耶路撒冷,是這些事的見證人。)從歷史上那個時刻開始,大英帝國就經歷了一個衰退的過程,迅速且全面性的解體,變化之大,不能單憑相關的政治、軍事或經濟因素來解釋。今天,相隔不到一個世代的時間,英國也和西班牙一樣,成為了一個苟延尚存的二流國家。
這至少可以部分說明一項神聖原則的應驗。以賽亞書六十章12節說:「哪一邦哪一國不事奉你,就必滅亡,也必全然荒廢。」神在這裡應許以色列,也警告所有外邦人,任何國家若是反對祂要救贖和復興以色列的目的,祂必對其審判。因此,當為以色列求益處並為此禱告之時,外邦基督徒需要提醒自己,他們不單在追求以色列的利益,更多的,也是他們自己民族國家的利益。